竹板声脆,童音清亮。11月5日,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文化活动中心,70名中小学生手握奖状站在舞台中央,他们刚刚完成了一场特别的比赛。
这是一场持续近两个月的“山歌唱全运、追梦大湾区”青少年客家山歌创作比赛,“岭南荔果香满园,全运赛场热火燃……”获奖学生代表依次登台,随节奏敲击竹板,用客家传统的“四句板”韵律与清亮童声唱响原创山歌,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这里,古老客家山歌与现代体育盛事交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文化自信落下注脚。

记者了解到,凤凰街道位于天河区东北部,街道内的柯木塱村是广府地区多姓氏融和聚居的客家村落之一,客家方言、山歌在村内代代相传,2009年4月24日,客家山歌(广州客家山歌)这一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艺术形式被列入广州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柯木塱村,还能看到固定的歌墟点,客家歌声得以不断传唱。
传唱三百余年,客家山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即兴歌唱”——见景生情,出口成歌。也是因此,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根据此情此景拥有更丰富的表达内涵,在十五运会到来之际,古老的非遗与当代体育盛事找到了结合点。

“看到孩子们把篮球比赛、田径项目写进山歌,我们很震撼。”天河区客家山歌协会会长、客家山歌区级传承人王文革惊喜地表示。这位带着山歌走进校园十余年的老师,在两个月内他见证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最新表达。
记者获悉,凤凰街道有着一年一度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今年10月起,街道辖内多所中小学启动了“学唱、演奏、创作”三位一体的客家山歌课程。活动主要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体验至少体验一次非遗课程。

在天河区的“客家子弟学校”柯木塱小学,学生们仅用30分钟就能掌握传统“四句板”的旋律;在凤凰中学,同学们通过学唱歌、学演奏、学创作三个环节,深度体验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其中竹板演奏课程最为抢手,“看到同学们创作出富有创意的山歌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参与活动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如是介绍。
在创作环节,孩子们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四句七言的“四绝”格式,将全运元素与湾区梦想融入歌词,涌现出不少充满童真与时代气息的作品:“广州迎来十五运,运动健儿斗志昂,加油呐喊响赛场,礼花绽放竞峥嵘。”
在天河区大华学校,“非遗+体育”的创新组合让师生体验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而在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百年老校天河区渔沙坦小学,山歌传承已持续十余年,成为孩子们最乐在其中的课外活动。

比赛一经开启,便受到了各路学校和学生的热情参与,据统计,比赛共收到340多份参赛作品,最终70份作品获奖。活动负责人表示,“山歌唱全运、追梦大湾区”这一主题为传统非遗注入了时代活力,“我们不仅要学生会唱传统山歌,更希望他们创作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在颁奖典礼的尾声,孩子们齐声唱起新编的山歌:“花城百花迎贵人,全国健儿聚羊城,粤港澳办十五运会,山歌唱出全运情。”竹板声声,童音袅袅,传统与现代的悠然回声,响彻在凤凰街“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文化活动中心。
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古老的竹板为全运响起,当天河少年用客语为湾区喝彩,文化自信也悄然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花,绽放开来。
文|记者王沫依通讯员喻意良
